北山村位于普宁市区东北部,北倚铁山,南临练江,青山绿水,民风淳朴。全村现有总人口12400人,2400多户,耕地面积1700多亩(包括旱园地),山地面积约10000亩,下辖8个村民小组。纯农为主,村民多外出务工、经商,有玉米种植基地一个,从事服装加工小作坊几十家。有铁峰园、文化活动广场等文化设施。 2008年被普宁市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。
普宁许氏分布于普宁市十四个镇区三十个自然村寨,其中除北山、老南湖、新南湖、后湖四个村为纯许氏聚居外,其它村寨均是多姓氏聚居。各姓氏之间和睦相处,亲如兄弟。 普宁许氏到普宁开基创祖最长的已达六百多年,最短的也有三百多年。高阳裔孙已成普宁泱泱大族。据不完全统计,普宁许氏共有人口221278人,其中居住在普宁的有103788人(包括各乡村及市区各乡镇非农业人口),旅居国内外117484人。 太岳家声远,高阳世泽长。 北山村位于普宁市区流沙东北面5.1千米处,现隶属于流沙东街道。北山村原属纯农地区,主要生产稻谷、小麦、番茨、蔬菜、菜苗等,并有果林业收入,物产丰富。改革开放以来,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步,人口的外迁,耕地的减少,现在民营企业、个体服装加工也发展起来了,务工的人多起来了,到城区经商的人也多起来了,北山村已经为城区的近郊。北山村山清水秀,地脉钟灵,昔有北郭八景(北郭为北山、郭厝寮。清朝年间,旧乡叫北山,新乡叫郭厝寮,二乡联名叫北郭)。分别称“铁峰屏拱”“岭间花园”“兰香卅里”“石砌山字”“铁岳禅院”“水苌甘瀑”“牛帽朝霞”“晖含夕照”。普宁八景之一的“铁嶂兰芬”,就在北山村。目前铁山、牛帽山及二OO五年新建的铁峰园、水长娘已成为新的景观,成为普宁乃至潮阳地区人们休闲登山、旅游的胜地。正在兴建的普宁许氏宗祠,就建在地理环境十分优美的牛帽山东侧。
许氏源起上古代尧舜时期,河南隐士许由高风亮节,尧要让位于他及委任九州长官,由坚辞不就,而逃到箕山隐居农耕而食,死后葬在箕山,史记《急就篇》中明确称:“许姓就是许由之后”。 西周时期。周武王把炎帝裔孙伯夷的后代姜信(文叔)封于许由居住过的许昌东部建立许国,以国为姓。到春秋时,许国被郑国所通,公元前508年北迁容城。战国初期,许国传至二十四世安结公时为楚国所灭,王室迁高阳,一批许氏居民随之前往。《新唐书宰相世系》称“许氏出自姜姓,炎帝裔孙伯夷之后”。 西汉时,由于许国被楚国所灭,其遗民大部分流散各地,有从容城迁徙翼州高阳新城等地,隐士许猗的玄孙许德,时任安定、汝南太守,居住平舆。至隋朝时期,高明、汝南一带是许氏的发展中心,四十二世俸公,其子叫商,创立汝南一世祖。 唐高宗总章己已年(公元669年),商公第十九代裔孙陶公带子天正公,奉命随玉铃将军陈政到福建南部平蛮,因征战有功,受唐王封为宣威将军,天正公为殿前都太尉,居住漳州南诏,开基创祖,繁衍生息。此后,许氏皆由此分创于广东、福建、台湾各地,东南亚诸国也都有陶公、天正公的裔孙,陶公为漳州许氏一世祖,天正公为二世祖。 唐末宋朝初期,陶公第十三代裔孙烈公,因闽南一带兵乱,烈公迁移广东潮州韩山山前乡创祖繁衍,子孙昌盛,文武将官辈出,在前后十一代的数百年中,有驸马公许钰、刑部郎中许申等将官41人,可谓是名贤之乡。 可是,到宋末理宗淳佑元年(公元1241年),韩山许族因朝廷派太监来访,被认为款待不周。太监回京向宋帝诬告附马公子孙在潮州私通元番,图谋不轨,皇帝降旨行剿。其时,许族幸好先闻讯而逃逸。烈公的十一代裔孙安谷公带子文明、仲明、克明和义明逃往潮安溢溪居住。后来,元兵攻陷潮州,许族子弟参加陈壁娘、陈大娘的抗元斗争,遭元兵追杀而奔走各方,千里跋涉逃往福建莆田诏安,后又迁田源马棚官园,却遇灾荒而返回广东,义明公辗转流落揭阳榕城北市郊(玉窖村)隐名埋籍,落户居住.开基创业。到公元1604年在城北建造祖祠,称“源远堂”,以喻祖宗渊源遥远。后代子孙隐称义明公为“玉窖公”。祖妣敦质何氏,祖墓在今揭东县洋尾山乡许厝埔,每年农历8月26日各地裔孙前往扫幕。 许氏八十四世祖玉窖公,创揭阳一世祖,其长子碧泉公到普宁南园创祖。次子碧山,字惟玉,仍居榕城。第七代裔孙寒渠公(墓地在普宁葫芦地)的次子见石公(字守鲁)迁来北山大潭。 守鲁公,名见石,生于明世宗嘉靖壬寅(公元1542)年正月廿九日,约在十六世纪中后时期,从揭阳迁徙普宁西社水牛沟村,住地附近有一个从北山军埕嫁到这里的妇女,彼此认识后,知道守鲁公是同姓,认为他人少住这里不方便,有意识叫他移居北山,因为全村都姓许,对以后发展有好处。守鲁公经常到白马圩赶集,北山人也常到白马圩做买卖,彼此相识交谈,认为北山人多村大好发展(另一说是揭阳许氏宗亲协助北山解决与外乡纠纷之事.提出让守鲁公迁进北山)。刚从水牛沟迁来时,借住军埕寨边老厝,耕种大湳、湳仔、石磖仔等处及自己开垦的田园。虽然厝差地劣,缺乏农具,但他在艰难环境中,艰苦奋斗,勤耕力作,自力更生,逐步发展,日益进财添丁。后来,在乡亲们的安排下,在军埕东边大水崛前面,用石块灰沙砌墙建新厝,最早建的位于现顺祖祠堂后一横巷。因后面有大水堀,故叫“大潭”,水堀后来都叫“后畔地”,年年蓄水养鱼,可是在几年前己被填平了。 许氏宗族源远流长,上溯尧舜、周秦汉,接延春秋战国、唐、宋、元、明等朝代,数千里路辗转跋涉迁徙,艰苦创业,建祠造墓,编谱祭祖,迫思祖先,缅怀祖德,述先启后,百世千载。裔孙建新厝的大门内壁顶,大字书写“高阳旧家”(按老文体格式是自右向左,即家旧阳高),祠堂门联也书:“太岳家声远,高阳世泽长”……以示祖源。
北山大潭属许氏揭阳玉窖公世系,八十四世祖玉窖公第八代裔孙守鲁公(名见石),生于明嘉靖壬寅(公元1542年)正月廿九日。大约在明末(十六世纪后期),从揭阳榕城迁往普宁水牛沟村,居住不久转迁北山,借住军埕寨边老厝,后来在其东边水崛(后称后畔地)前面建厝居住,开基创祖,故称“大潭”。
大潭本族祖祠,建造时间没有明确记载,于民国乙亥(1935)年扩建前房和大门及三山门,称为“许氏顺祖祠”(三世祖顺和公),堂号称“源远堂”,表示先祖渊源遥远,从揭阳玉窖公祠源远堂分创延接而来。